专业版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新闻 > 正文 >

医院新闻
新闻动态丨关注阿尔茨海默病,科学守护记忆之光

    近日,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成功主办“从容面对 不再回避——阿尔茨海默病科学防治”主题健康科普宣讲活动。神经内科四病区主任哈斯也提·依不来音担任主讲专家,通过线下宣讲和线上直播两种形式向公众普及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知识,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增强早期识别、早期干预能力,倡导全社会关心关爱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庭。


健康知识讲座

    哈斯也提主任以研究数据为切入点,通过患病症状、核心病理、诊断标准、预防策略、前沿进展等方面系统阐述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机制、早期预警信号和未来发展趋势。通过活动,与会者深入了解了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医学知识,进一步提高预防意识。“阿尔茨海默病不是个人或单个家庭的‘私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支持。要在意识上彻底扭转和消除传统观念上‘老糊涂’的偏见,早发现、早干预,才能让患者更好保有尊严与生活质量。

阿尔茨海默症科普知识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简称 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65 岁以前发病者,称早老性痴呆;65 岁以后发病者称老年性痴呆。
常见症状
记忆减退:初期主要是近期记忆受损,像刚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转瞬即忘。病情发展,远期记忆也受影响,如不记得重要人生节点。
语言障碍:找词困难,说话停顿,反复用词,语句出错,严重时丧失语言能力。
认知障碍:计算能力下降,购物算不清账;对时间和空间认知错乱,分不清日期,在熟悉地方迷路。
行为异常:无目的重复动作,性格大变,如变得淡漠、多疑、焦虑,甚至有攻击行为。
生活能力下降:自理能力逐步丧失,穿衣、洗漱、进食需人协助,严重时大小便失禁。
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约 5%-10% 患者与家族遗传有关,存在明确基因突变。散发性 AD 虽无特定致病基因,但遗传因素仍影响发病风险,如某些基因多态性会增加患病几率。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重金属(铝、汞等)、头部严重外伤、慢性感染(脑炎等),可能提高患病风险。
生活方式:缺乏运动、吸烟、酗酒、肥胖,以及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减少大脑供血,增加发病可能。
大脑病变:大脑内 β- 淀粉样蛋白异常沉积,tau 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损伤并杀死神经元,引发 AD。
预防措施
健康饮食: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多吃蔬果、全谷物、鱼类、坚果、橄榄油,减少饱和脂肪与胆固醇摄入,多吃蓝莓等抗氧化食物。
适度运动:每周至少 150 分钟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游泳等,促进血液循环,为大脑供更多氧,增强大脑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社交活动:积极参与社交,与亲友保持联系,参加俱乐部、志愿者活动,刺激大脑,减少孤独感。
认知训练:常进行阅读、玩益智游戏、学习新技能等认知刺激活动,保持大脑活跃,延缓认知衰退。
控制慢病: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按医嘱服药,定期体检,维持指标正常,减少对大脑血管和神经的损害。
治疗进展
药物治疗:常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卡巴拉汀等),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增加大脑乙酰胆碱含量,改善认知;中重度患者可用 N - 甲基 - D - 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美金刚),调节谷氨酸活性,减轻神经毒性。
新兴疗法研究:针对 β- 淀粉样蛋白的抗体药物有进展,临床试验显示可减少大脑淀粉样斑块,已开始用于临床。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前沿技术也在探索中。
中医中药治疗:甘露特纳胶囊,调节肠道菌群,通过脑肠轴,减轻神经炎症,改善认知障碍相关症状。
综合治疗:除药物外,认知康复训练、行为管理、音乐及艺术治疗等非药物治疗也很关键,可改善患者认知,提高生活质量,同时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支持与护理指导,减轻照料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