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8日起,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
乙类乙管,重在服务和保障。实现这一目标,保障群众就医需求,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是关键。
1月4日,记者走访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看到,他们通过加强发热诊室建设、发挥家医团队服务等多项举措,全力守护居民健康。
“布洛芬开封已经三个月,还能吃吗?”“持续咳痰该怎么用药?”……连日来,田虹忙着在线上为居民答疑解惑。
田虹是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湖北街道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副主任,该中心负责辖区内12个社区、2万多名居民的健康管理工作。中心有工作人员约30名,分别负责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工作。
“医疗组成员负责常规诊疗,公共卫生人员负责疫苗接种、重点人群建档管理等,并定期随访、宣传健康科普。同时,我们将家庭医生团队的电话都发给了居民。”田虹说,由于缺少专业医学知识,一些居民遇到头疼脑热的第一反应就是上医院,这时如果能有专业人士为他们答疑解惑,既可以缓解他们的焦虑,也避免一些“无效就诊”。
线上答疑意味着要利用起医生的碎片时间,田虹直言,经常到了晚上,还在回答居民的健康咨询。但这样的线上互动可以减少居民盲目到医院就诊的几率,同时帮助有症状的居民及时到就近医院就诊。
几天前,辖区一名居民线上反映她有发热症状,家庭医生建议她来发热诊室就诊。“详细检查后,发现她的血色素低,随时可能有意外发生。于是我们立即将患者转入了上级医院——新医大二附院,进一步救治。”田虹说,家庭医生线上线下细化服务,切实承担起“保健康、防重症”的责任。此外,南湖北街道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为高龄、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提供上门更换胃管、尿管等服务,当好居民健康守门人。(记者刘薇 娜扎开提·柯尤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