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版首页 > 健康科普 > 健康讲堂 > 正文 >

健康讲堂
【健康科普】保卫健康,血小板在行动


每年3月20日是中国血小板日,这是一个为关爱血小板相关疾病患者设立的节日,旨在提高公众对血小板认识、推动血小板采集、科学应对输注风险、加强患者用药安全性认知,同时,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血小板疾病,关爱、救治血小板疾病患者,唤起全社会对血小板相关疾病的重视。

当我们的身体受到创伤时,血小板通过哪一系列步骤起到止血作用?

血管壁因扎针或受伤而出血时,血小板会黏附在伤口所在血管内皮细胞上,随血液循环会有大量血小板聚集在伤口处,在诱导剂的作用下,血小板释放其贮存颗粒,进一步诱导和加强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封闭损伤的血管壁,活化变形后的血小板联合纤维蛋白,使血凝块收缩加固,达到止血目的。

人体正常的止血能力有赖于血小板正常范围的数量及功能,其数量过多或过少均会引起血小板相关疾病。

为治疗血小板相关疾病,医生常常为病人输注血小板,那么这些血小板从哪里来?

献血过程中借助单采血小板机,将血液中的血小板分离出来,同时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到捐献者体内,这一过程被称为单采血小板。采出的血小板经过处理和一些实验操作后就可以输入病人体内。

血小板平均寿命为7-11天,捐献后48-72小时可以恢复至采集前水平。另外,为保障献血者安全,我国在《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中规定,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不少于2周,每年不大于24次。若单采血小板后献全血,献血间隔不少于4周;若全血献血后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不少于3个月。因此献血者不用担心献全血(或成分血)有损健康,您献的每一份血液都为拯救病人而做出贡献。